首页 > 历史军事 > 朱元璋好圣孙何止可旺三代 > 第31章 吕氏朱允炆

第31章 吕氏朱允炆(1/2)

目录
好书推荐: HP:斯莱特林的白魔王 我在模拟鬼市当市长 沈小姐爱意燃烬,禁欲顾总红了眼 冤种长姐重生后,创飞全府白眼狼 刁蛮公主要逃婚 与她纠缠 无限流:我在恐怖考场当精神病 天珠传说 给世界一点亡灵具装铁骑的震撼 上神姻缘结

“父皇,儿臣认为李大人说的在理,儿臣纵观华夏历代,唯有那大唐高宗与之不同,其也是特殊情况下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。

父皇,李大人此举,乃是正国本,谋国之言也。自古以来皆是如此,且儿臣身强体壮,雄英这孩子又尚且未到及冠之年,还请父皇三思。

父皇,李大人等人皆是为国为民,才有如此言语,乃是谏言也,还请父皇饶恕李大人尔等,莫自断言路啊!”说完,太子朱标行了一礼,跪地。

朱元璋右手指向朱标,有些怒其不争的味道道:“你!”

朱雄英见此情形,心里觉得这里面涉及到的东西是越来越有趣了啊,是东宫那位搞得鬼还是北方那位搞的鬼,还是说另有其人?

朱雄英见自己名义上的父亲——太子朱标眼神示意自己,心中无奈的感叹,这太子不好做,皇太孙更不好做啊。

朱雄英朝朱元璋行了一礼,缓缓开口说道:“皇爷爷,孙儿有话启奏。”

朱元璋闻言语气一缓,但对于底下的大臣处置并未松口:“大孙,你随时都可以说话,不用启奏。

但是,若是为了这群藐视王法,祸害朝纲的奸臣,大孙还是不要为之求情。”

朱雄英听到自己的皇爷爷这样说,顿感无语,这不是在为难人嘛。看来还得想办法来化解此次的礼仪之争了。

该怎么化解又能做到引蛇出洞呢?直白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不用想都知道是不行的,用师父的名义也不行,毕竟师父还在殿外。好吧,万能的道祖,这锅还是得你来背了。

“皇爷爷,还记得孙儿之前说的实事求是嘛,所以孙儿也就秉持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看待此事。

首先,孙儿感念皇爷爷爱护孙儿之心,孙儿没齿难忘。然,拔苗助长、急于求成是不可以的。古语有云,治国如同烹小鲜,更何况是国之储君呢?

皇爷爷,纵观华夏历代,立嫡立长乃是基本原则,且是儒家所提倡的基本教义。如今,皇爷爷身体康健,父王更是正值壮年,而孙儿也不过14岁,尚未及冠之年。

因此,皇爷爷想立孙儿为皇太孙,孙儿认为为时尚早,不如等孙儿及冠之后,再行封赏,如何?”

朱元璋对于自己这位孙儿是偏爱的,在听完朱雄英的讲述后,下意识地左右踱步。他在思考,思考这件事情的可行性。

首先,自己之所以想在自己孙儿第一次出现在朝堂上就立下皇太孙,正是考虑到国本的稳定,免得一些大臣怀着不轨之心。正如标儿这样,早早立下太子之位后,其它的儿子对于这个太子之位也就能断了念想。

其次,正如自己的大孙所言,自古以来为了王朝安稳,都秉持着立嫡立长的原则,而那些非嫡非长的帝王,得来的皇位是干净的吗?这也是自己不想看到的。

也正是如此,自己才会想着早早立下皇太孙。只是没想到啊,没想到,这些大臣反对,标儿也算是反对。

“大孙,难道你就不想被早早立为皇太孙,然后你想做什么事情都能名正言顺,出师有名吗?”

朱雄英闻言一愣,自己现在还不算是名正言顺吗?我不仅有道祖钦赐的好圣孙的名号,还占着立嫡立长的基本原则,自己只要不要胡作非为,触犯大明律例,这皇太孙之位可以说是稳如泰山。

朱雄英行了一礼,很是自信的语气回答道:“皇爷爷,孙儿并不用想,孙儿乃是皇爷爷之嫡长孙,父王之嫡长子,不仅占着立嫡立长,更是得到上天的认可。

孙儿认为,孙儿在占据这两者的条件下,是不会有不轨之人对孙儿不利的!”

朱元璋虎目一睁,但下一秒转为欣喜,笑着夸奖道:“哈哈哈,好,不愧是咱朱元璋的孙子,说话就是让人提气。

大孙,虽然现在封为皇太孙为时尚早,但有些人犯了大不敬乃至其它大罪,你觉得皇爷爷该怎么处置呢?”

朱元璋是听出来自己大孙只是话中有话了,既然自己的大孙有自己的想法,而自己也有意让大孙了解朝廷政务,那么就不妨让自己的大孙试一试,反正万一真的出了什么事情,自己大可以出来替大孙擦屁股。

底下的大臣在听完朱元璋的话后,纷纷看向台上这位皇长孙,其实皇帝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,就是想让这位皇长孙处理李叔正等人,而这些人是死是活也就是这位的一念之间了。

朱雄英在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就想到了接下来的处理,遂开口建议道:“皇爷爷,孙儿建议您,对于李大人等人的处罚,不如就降其官职,罚俸即可。

虽大不敬乃是重罪,但念在其也是一心为国,冒死劝谏,也就小惩大诫吧。”

朱元璋既然想让朱雄英做决定,那就不会驳了朱雄英的意思,但死罪可免,活罪难逃。朱元璋遂下令道:“礼部侍郎李叔正、都察侍御史陈言明等人无君无父,枉议朝政,犯下不可饶恕之罪过。

今皇长孙陈明利害,为其求情。然死罪可免,活罪难逃。来人,将这些人拖出去杖责三十,降其官职一等,罚俸一年!”

说完,朱元璋接着看向底下的大臣,继续说道:“各位爱卿,可还有异议?”

“臣等附议,皇长孙殿下仁德。”

朱元璋见底下大臣没有什么意见,就继续抛出自己的另一道旨意:“既然尔等都无意义,但咱还有一道旨意。

咱的大孙既然认为封皇太孙还为时尚早,那么咱就封他为王,赐封号为吴!”

底下的大臣闻言,顿时交头接耳,面面相觑,他们想反对,但又没理由反对,毕竟他们自己已经放出了口子,皇太子在,不立太孙,但可封王耳。

朱元璋望着底下交头接耳的大臣并不生气,也不管那些负责纠正朝堂纪律的官员,既然你们敢摆咱一道,那么咱就退而求其次。

朱元璋左右摇头,看着这些大臣,见其始终没人回答,厉声呵斥道:“怎么?尔等还有异议不成!”

底下的大臣哪里还敢有异议啊,只不过想看还有没有愣头青出来反对。而能站在这朝堂上的人哪里会傻,他们可还听着李叔正这些人被打的声音呢。

“臣等遵旨,陛下圣明。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书页 目录
新书推荐: 火与剑之最后的国界 回到大明做海王 大唐:举世无敌,西府赵王遗腹子 如梦如真的两段人生! 抗战之横扫日寇 纨绔少爷在唐朝 海国英雄志 三国之从小兵开始无敌 大秦:起兵造反,嬴政竟是我军师 抗战从伪装者开始
返回顶部
document.write ('');